首页 > 要闻 > 正文

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

发表时间:2020-05-07 14:29 来源:成都文明网 责任编辑: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都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深入学习、坚定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是我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的根本遵循和重要任务。成都作为“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城市”首倡地和“公园城市”首提地,高质量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有责任率先探索中国特色、时代特质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努力走在前列、作出示范。

  让创新成为动力源泉

  率先在构建产业生态圈创新生态链提升城市经济引领力上走在前列、作出示范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特别是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国家繁荣富强、城市崛起发展都与创新紧密联系,创新愈发成为国际经济竞争甚至综合国力竞争的关键所在,科技创新在哪里兴起,发展动力就在哪里迸发。

  优化创新体系布局。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遵循区域创新资源高度集聚的规律,紧紧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四大目标”“七大任务”,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国家重大战略和城市未来发展,坚持以创新生态链为引领、以产业功能区为载体,“一核四区”优化完善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规划,制定出台科研平台、创新团队、科技转化、产业植入四类政策支持体系,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推进高品质科创空间建设,不断夯实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科技创新中心的支撑。

  突破创新重点关键。强化创新链、政策链、产业链互补,围绕先进核能、航空航天、轨道交通、信息技术、先进医药等战略性技术和战略性产业,布局建设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教基础设施、交叉研究平台和科技创新基地,积极创建国家精准医学产业创新中心、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打造空间分布集聚、学科内涵关联的原始创新集群,大力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加快形成以美丽生活宜居性、要素获取便利度、协作配套高效率为竞争优势的新科技、新经济生成形态。

  完善创新发展生态。以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和市场有机衔接为目标,协同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持续开展“菁蓉汇”“创交会”“创业天府行动计划”等特色活动。着力推进区域协同创新,打造“一带一路”开放创新枢纽,深化营商环境综合改革,加快建设国际化营商环境先进城市,积极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让市场真正成为配置创新资源的力量,让企业真正成为实施创新活动的主体,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发展模式。

  让协调成为内生特点

  率先在贯彻“一尊重五统筹”总要求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上走在前列、作出示范

  协调既是发展手段又是发展目标,同时还是评价发展的标准和尺度。对提升超大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而言,既是规划建设管理的重要方法,又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只有统筹处理好资源约束与城市战略、整体形态、空间设计、人民需求的关系,才能有效破解城市综合承载力的刚性约束。

  坚定协调发展理念。坚持运用辩证法,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善于“弹钢琴”,处理好局部和全局、当前和长远、重点和非重点的关系,在权衡利弊中趋利避害、作出最为有利的战略抉择,既要着力破解难题补齐短板,又要考虑巩固和厚植原有优势,从当前制约超大城市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突出问题出发,着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巩固国家战略大后方优势。

  重塑城市经济地理。坚持“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差异化功能定位,建立促进主导产业主体功能定位和资源禀赋要素集聚相协调的国土空间布局安排、土地用途管制模式、生态保护建设方式、绩效考核评价体系。统筹推进新城新区增量拓展和西部区域减量发展、中心城区有机更新与近郊区域加快发展,推动“五中心一枢纽”核心功能在市域科学布局,全面形成城市精明增长的发展格局。

  提升人口承载能力。城市既是物质生产的主要承载地,又是人民生活的主要聚集区,兼顾城市长期人口预测规模和近期服务人口现实需求,科学确定公共服务配套标准、总体规模、具体指标、空间布局、建设导则,不断创新公共服务供给和资源配置方式。坚持“人城产”理念,做优存量、做大增量,高水平推进东部新区、天府新区和66个产业功能区建设,以服务完善性和城市宜居性引导优势人力资源为主要特征的人口集聚。

  让绿色成为鲜明底色

  率先在践行生态文明思想提升城市可持续发展力上走在前列、作出示范

  绿色既是实现城市永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又是公园城市建设的底层逻辑。示范区建设就是要构建绿色产业体系、培育绿色生产方式、倡导绿色生活方式,探索走出一条公园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

  构建绿色城市形态。加快构建大尺度生态廊道和网络化绿道脉络引导城市空间布局和产业经济地理分布,以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大熊猫国家公园、天府绿道体系等世界级重大城市生态工程为牵引,优化生态空间,提升生态质量。大规模推进全域增绿增景,以景区化、景观化、可进入、可参与为目标编制未来十五年生态建设规划,重塑天府之国茂林修竹、美田弥望的美丽中国大美城市形态。

  培育绿色生产方式。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积极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推动生产方式绿色化转型,规划建设绿色生产体系、基础设施体系和绿色供应链体系,促进绿色新材料的研发、生产和应用,发展装配式建筑,推行模块化生产,推广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实施低碳城市建设“636”工程,优化能源结构,持续推动清洁能源的普及应用,建设零碳排放和零污染源排放的基础设施、产业功能区和生活社区。

  倡导绿色生活方式。积极运用市场化手段全面塑造低碳发展的产业结构和生活方式,加快“轨道+公交+慢行”三网融合的绿色交通体系建设。推进城市轨道交通TOD综合开发,发展共享汽车、共享单车等新型出行方式,每年规划建设1000条“上班的路”“回家的路”,着力解决市民出行“最后一公里”,促进公共交通空间优化、模式转变、网络重构、弹性高效,让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成为社会新风尚和出行新需要。

  让开放成为基本路径

  率先在推动全方位开放提升城市枢纽辐射力上走在前列、作出示范

  新时代的开放不仅仅意味着“打开门户”“降低门槛”,更意味着思想理念的超越、生活方式的包容、国际环境的营造。以新开放观带头开放、带动开放,辐射带动全省跨越发展,服务支撑国家重大战略,在“一干多支、五区协同”中引领崛起,在“四向拓展、全域开放”中协作共赢。

  以大担当服务大使命。主动服务国家对外开放战略,高位引领西部开发开放水平。发挥“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和南方丝绸之路起点的作用,深化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自由贸易试验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国家级天府新区、高新区、经开区等先行先试举措,用好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更好“引进来”与更快“走出去”,加快投资双向促进、要素双向流动、贸易双向发力、制度双向创新,加快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全面开放新格局。

  以大通道引领大开放。加快构建以成都为网络中心的国际航空大通道、以成都为战略支点的四向铁路大通道、以成都为交通枢纽的国家高速大通道。以双流国际机场、天府国际机场“一市两场”为载体,加快构建覆盖全球、链接欧亚的国际航空干线网络,加快布局“48+14+30”的国际航空客货运战略大通道;加快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着力构建7条国际铁路通道和5条国际铁海联运通道,构建以成都为枢纽、联系太平洋和大西洋的新亚欧大陆桥。

  以大平台推动大发展。强化四区引领、五园示范、多平台支撑,不断增强自贸试验区改革开放试验田功能、天府新区创新创造主引擎功能、东部新区相向发展主阵地功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开放合作大平台功能,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契机推动成渝国际班列覆盖欧亚市场,充分利用中新(重庆)项目和中日(成都)项目,加强与新加坡、日本港口和海运企业的全面合作,为西部地区新一轮开发开放构建强大的陆海联运战略大通道、大平台。

  让共享成为价值导向

  率先在深化全周期管理提升城市现代治理能力上走在前列、作出示范

  共享是城市发展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示范区建设就是要牢固树立“全周期管理”意识,从源头到末梢实现全流程、全要素管控,推动超大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加强依法治理。持续深化法治成都建设,让法治成为城市最显著、最核心的竞争优势。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提高立法质量,构建适合特大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法规体系;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深入推进司法体制改革,维护司法公正;深入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全面实施“七五”普法规划;深入推进平安成都建设,构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着力解决群众合理诉求,牢牢守住社会稳定、安全生产、食品药品监管“三条底线”,确保城市安全、社会安定、市民安宁。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强化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让守信者一路畅行、让失信者寸步难行。

  推进系统治理。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巩固乡镇、街道管理体制改革成果,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加大社会组织培育力度,促进专业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发展,鼓励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加强村(社区)服务能力建设,提升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和自我监督能力,加快形成城市共治共管、共建共享。建立健全公众参与城市治理的平台和机制,激发广大市民参与城市治理的主人翁意识。

  提升智慧治理。大力实施“互联网+城市”行动,运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深入推进网络理政,加快构建超大城市智慧治理新模式。不断完善“城市大脑”、天府市民云、蓉易办功能,加快推进数据资源共享共用,构建智能化城市基础设施运行管理体系。大力运用智慧化促进城市科学发展,实现民生服务智慧运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以“绣花”功夫深入推进城市精细化、智能化管理,实现城市管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全覆盖、无盲区,让城市更有序、更安全、更干净。(图/文 成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