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问精神文明建设融入成都农村的方式
一幢幢别具川西特色的民居拔地而起,村里的道德讲堂每月都有精彩故事,村务公开栏里的模范代表引得人人称赞……如今的成都乡村,正呈新风拂面之势。变化要从三年前说起,2014年起,紧扣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成都启动“风尚新美、环境秀美、生活富美”三美示范村创建活动,连续三年每年打造100个市级示范村。
如今,三年创建期满之时,农村地区民风建设到底进行得如何?村民素质提升和乡村文化繁荣又有哪些显著变化?带着这些问题,成都晚报记者对部分乡村进行了实地探访。
一问:评先争优到底图个啥?
“都是熟人熟事的,哪个愿意落后嘛。”“要的就是比、学、赶、超的氛围。”
村务公开栏里,张贴着村上“文明之星”“道德之星”的生活照,张张都有暖心笑脸;村户门前,精心设计的“好公婆”“好儿媳”牌子被挂在显眼位置,为村容村貌增添了一抹文明亮色;文化广场边,成都榜样、热心公益事业的老党员事迹被集中展示,任谁走过都会多瞧几眼……这样的评先争优场景,在成都乡村并不少见。“你说评先争优到底图个啥?要的就是比、学、赶、超的氛围。”都江堰市柳街镇党委书记唐彬有着多年基层工作经验,在他眼中,评先争优的作用是在乡村传统的“熟人社会”做文章,鼓励形成文明风尚。
唐彬说的这道理,彭州市敖平镇石音村52岁村民杨顺华也赞同。杨顺华所在的小区不仅给每个“诚信家庭”奖励两串红灯笼,还将每家每户每季度的诚信情况张贴在村务公开栏上,“有读幼儿园的娃娃看到自己家做得比别人少,还要问为什么,经常就有家长被问得哑口无言。都是熟人熟事的,哪个愿意落后嘛。”
乡风民风的点滴变化,折射出的是这座城市在发展中思考,在思考中实践,在实践中求变求美的不懈努力。实际上,评先争优仅仅是成都敦风化俗、倡导新风、促进乡风文明的方式之一,在“三美”市级示范村三年创建过程中,一套更加系统的新村风尚培育机制正在形成:依托宣传栏、广播等载体,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村民整体素质;组建文明劝导志愿者队伍,引导村民养成良好文明习惯;挖掘本村示范典型,让村民行有标杆;建立道德“红榜”、善行义举榜等多种激励机制,规范自身行为……有宣传引导,有文明劝导,有示范典型,有激励机制,这就犹如一个个跳跃的音符,通过奇妙的排列组合,共同谱写出了一曲新村风尚之歌。
二问:道德讲堂到底听些啥?
“我们村的‘中国好人’曹加春,几十年坚持照顾瘫痪丈夫和患病婆婆;还有苦竹村的赵书记,得了重病依然敬业工作……”
美丽乡村建设最关键、最难的是做“人”的工作,唯有人人享受到美丽乡村带来的成果,才能实现人人反哺美丽乡村的再建设。如何吸引每一个村民参与创建美丽乡村,达到1+1>2的聚合效应?成都的做法是:以活动为载体,丰富创建内涵。
“什么是道德?”按照词典里的释义,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人们共同生活及行为的准则和规范。同样是这个问题,温江区万春镇黄石社区的村民会直接告诉你,“道德就是我们村的‘中国好人’曹加春,几十年坚持照顾瘫痪丈夫和患病婆婆;还有苦竹村的赵书记,得了重病依然敬业工作……”这些故事,村民都是从村上每月组织的道德讲堂听来的。如今,道德讲堂已成为村民喜闻乐见、主动参与的品牌活动、名副其实的“学习殿堂”。
不仅是成年人,在乡村,孩子们的课余生活也变得丰富多彩。下课铃刚响起,郫县竹瓦小学学生尚雨露一溜小跑钻进学校刚建成的泥塑室,在老师的指导下,经过一阵揉、搓、拍、捏和雕刻,无形的泥巴在她手中变成一尾可爱的小鱼……这是成都439所学校少年宫每日都会上演的普通一课,乡村孩子在这儿能免费学到棋类、舞蹈、绘画、川剧、剪纸、竹篮竹筐编织等多种技艺。
无论是道德讲堂还是乡村少年宫,其作用都不仅仅是听几个故事,或学几种技艺。“这是在用小切口做大文章。”市社科院历史与文化研究所副所长冯婵认为,类似活动在丰富村民文化生活的同时,无形中培养的是文明健康生活方式。
上述种种,都是成都以活动为重点,吸引人人参与,提升精神境界所作的努力。与此同时,更具深度和广度的做法已然实施:开展“文化入村”活动,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景”的特色文化;开展“清洁入院”活动,确保院落环境干净整洁;开展“文明入户”活动,进行文明院落、文明家庭(文明户)、“清洁之家”评比等;开展“道德入心”活动,讲好道德故事、好人故事和文化故事等等。透视“四入”活动不难发现,人始终是主角。是的,文明创建没有旁观者,没有局外人,当人人以饱满热情参与其中共建共享,助力的就是乡村精神风貌的持续提升。
三问:文化廊到底能看出啥?
“第一天看觉得新鲜,第二天看觉得有理,天天看就成了‘没错,照着这上面说的来’。”
金堂县转龙镇红豆村的文化广场今年新建了文化廊,这也是村上人气最足的地方,到此散步的村民一定会仔细看看:大理石上镌刻着与红豆有关的诗词,橱窗里展示着村上的孝善村民。今后,村上的“好儿媳”“好公婆”“好邻居”还会在这里陆续展示。
文化廊里就看这些?都江堰市柳街镇水月社区党总支书记杨益眯着眼睛笑出了声,“‘胖娃胖嘟嘟,骑马上成都’,这是水月社区文化廊里关于《道路交通安全法》的一则引言,字虽不多但是扯眼球,你说是不是。”杨益话锋一转,接着说,“扯眼球不是目的,我们的想法是用接地气的语言时时提醒村民如何文明参与交通。”在杨益看来,“时时提醒”就是文化廊的作用,无论是白天路过还是傍晚散步,只要入了文化廊就能看到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看到大家集思广益整理的乡规民约,“第一天看觉得新鲜,第二天看觉得有理,天天看就成了‘没错,照着这上面说的来’。”杨益觉得,包括文化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手绘墙、民风廊等等,其作用都是如此,“这些可不是‘花架子’弄起好看好耍,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就是心理学上的暗示效应,看得多了自然就照着做。”
不仅是文化廊,实际上在“三美”示范村创建活动中,成都提出了“四类”设施建设,以此夯实新村创建基础,且每类设施均列出细致要求,比如:基础设施建设中,提出按标准加强交通、水利、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文体设施建设中,明确重点打造“一堂一场两廊”,即道德讲堂、农村文化广场、民风廊和文化廊;保障设施建设中,提出组建专(兼)职卫生队伍和治安巡逻队伍;环卫设施建设则提出,配置完善垃圾桶(箱、房)和果皮箱、垃圾装收运车等环卫设施……有系统的新村风尚培育机制做乐谱,有热情饱满参与演奏的人,也有完备的基础设施作为演奏设备,一首气势恢宏的新村风尚之曲正在成都乡间传唱。(成都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