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届成都非遗节国际论坛:成都活态非遗传承造就城市生活美学

发表时间:2019-10-18 13:58 来源:成都文明网 责任编辑:

  清朝古木机织绸展演。17日第七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开幕

  10月17日,第七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开幕当天,以“非遗传承与旅游发展”为议题的第七届非遗节国际论坛也同时拉开帷幕。

  十月的成都秋高气爽,在这美好的季节,为了传承弘扬人类多姿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内外嘉宾相聚在第七届中国国际非遗节的非遗国际论坛,交流互鉴积累共识聚集力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国外政府部门官员及相关人员、国内各省(区、市)文化和旅游部门代表、四川省各市(州)非遗工作者、国内外非遗专家、国内外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亚太中心培训人员等64个国家和地区近百名代表出席论坛开幕式并参加“非遗传承与旅游发展”国际论坛。

  论坛围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框架下的履约实践,把握当今世界文化发展趋势和新时代推进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新要求,结合成都塑造“三城三都”品牌,努力建设世界文化名城的文化愿景,开展国内外非遗研究前沿学术交流,探讨非遗传承与旅游发展的融合路径。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兼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王福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文化部门负责人希玛珠莉·古榕,教科文部格鲁吉亚文化遗产局专家组组长路苏丹·图苏特苏米亚发表主旨演讲。

  与会嘉宾谈到,成都鲜明特质的生产生活方式浸润出盖碗茶、成都美食、蜀锦蜀绣、成都曲艺等活态的非遗传承,造就出充满人文魅力的城市生活美学。未来,各国嘉宾将走进成都城市街巷,走向成都的美丽乡村,真正融入当代生产生活的非遗传承,去感受有一种生活美学叫成都的人文韵致。把对非遗传承,对成都发展的真知灼见留下来,把对成都和美好印象传播到世界各地。

  10月18日至19日,非遗活态传承与城市生活美学论坛将在锦江宾馆举行,探讨传统工艺促进乡村振兴、非遗动漫化的探索与应用、美食类非遗项目的活化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等话题。

 

  创意设计作品授权展,机械臂正在伞面上画国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文化部门负责人:

  文化遗产不能简单看成创收工具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文化部门负责人希玛珠莉·古榕在主旨演讲中提到,人类文化遗产并不仅仅指遗迹和收藏品,还包括生活方式,是指从祖先传承下来的东西,比如说口头上的表达方式,表演仪式或者是节庆等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活态遗产,了解我们个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意义,以此来了解整个世界。而且我们也有了生命的延续感和认同感。

  她同时也在演讲中提醒:如果管理和控制不当,也可能会长期损害相关的社会资源。不仅会对旅游资源造成巨大的伤害,也会降低当地整体的发展潜力。她说,21世纪面临很大的挑战,一些文化遗产如果不被合适地保护,那么它们将逐渐消失。我们不仅仅是要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同时也要尊重别人的文化遗产。而且在这个意义上来说非常有利于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只有当所有的方面都各司其职把各项工作做好,才能实现一个整体系统的平衡。通过我们相互的理解和相互尊重来激发当地的潜力。我们可以把这项工作做得比较好,我们也必须要寻求到一种平衡关系,是什么平衡关系呢?那就是活态遗产文化,商业可行性和过度商业化之间必须取得平衡。我们在推广这个模式的时候,一定要同时为当地居民带来最大的利益,满足游客的需求,同时也要促进核心文化价值和旅游发展,促进文化遗产的保护,我们就必须要不断教育和引导它的利益相关者,一定要对他们进行意识上的普及和教育,而不能把遗产简单看成创收工具。

  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副司长:

  国家设专项资金累计投入超70亿元

  随后,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副司长胡雁谈到,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简称非遗法),国务院公布4批1372项国家级代表性项目,文化和旅游部认定了5批3068名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批准设立了21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国家设立专门的非遗保护专项资金,自《非遗法》颁布以来累计投入超过70亿元。

  胡雁还提到实施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的一组数据:“自2015年启动以来,累计举办培训班701期,培训学员2.92万人次,加上延伸培训覆盖传承人群达到9.89万人次,开展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的研修学习,计划五年内轮训一遍。开展基层非遗保护工作队伍的培训,加强基层非遗工作者能力建设。”传统工艺类非遗项目具有带动贫困地区人民群众居家就业的独特优势,在全国支持的15个传统工艺工作站,其中有8个在贫困地区。确定了非遗+扶贫十个重点支持地区,支持设立156家非遗扶贫就业工坊,政府、企业、高校、机构在传统工艺工作站平台上培育富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产品和品牌,帮助当地民众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收入,成为扶贫工作的重要抓手。

  汤加皇室公主第一女儿:

  成都是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地方

  汤加皇室公主第一女儿、汤加中国友好协会执行理事夏洛特·卢佩帕乌·图伊塔·塔奥内说,她第一次来到成都时,感觉成都气候非常宜人,成都有非常热情的人民,成都对她来说是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地方。“我们知道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文化多样性是世界级话题,也是所有文化共有的责任。中国在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可以说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关注和赞扬。”

  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

  非遗保护要和扶贫、教育等融合

  在下午的主旨演讲环节,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兼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王福州从构建中国的遗产体系出发,讲述了遗产保护体系建立的重要性。他认为,做好遗产保护体系工作,有利于把非遗保护推向深入再上台阶,既有利于学科教学,也有利于文旅融合。

  他在演讲中谈到,构筑遗产保护体系,一定要有利于文化压轴出场,让文化在更大的舞台上发挥作用。“今天让文化遗产活起来也好,讲文旅融合也好,包括我们非遗要在更大舞台、更大层面发挥作用,要和扶贫、教育等方方面面融合。”

 

  皮影戏体验 

  中国民族乐器传统技艺竞技活动

  快来体验“吹拉弹打”

  开幕式结束后,中国民族乐器传统技艺竞技在非遗博览园世纪舞广场东展厅鸣锣开赛。一曲黎族竹木器乐合奏《黎山春来早》拉开了本次活动民族乐器展演的序幕。随后,欢快的维吾尔族器乐合奏《维吾尔族民乐》展示出新疆人热情好客的民族性格;悠远雅致的金陵派古琴《流水》带给人宁静恬淡的感觉,禅意十足;一曲深沉宁静的内蒙古马头琴《弦思》让人沉醉……不同乐器的音律流淌着多彩华夏的风情。

  中国民族乐器传统技艺竞技、竹编竞技和川派盆景竞技暨精品展三大竞技活动,让观众兴趣十足。其中,中国民族乐器传统技艺竞技吸引了来自全国40个民族的89项民族乐器,来自全国各地的传承人们将现场展示乐器制作技艺以及演奏技巧,展现民族乐器的独特魅力。

  中华民族素有“礼乐之邦”的美称,乐器作为“音律”的物质载体不仅拥有着和中华文明同样灿烂悠久的历史,而且深刻反映了中国传统审美意识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本届非遗节“中国民族乐器传统技艺竞技”盛会秉承“交流互鉴、各美其美”的人文精神,以多地域、多民族、多形式的交流互鉴为主,展现中国传统乐器所特有的文化内涵。

  为此,中国民族乐器传统技艺竞技活动于10月17日~19日期间,每天下午均设置了丰富的民族乐器制作和演奏体验活动。在非遗传统技艺传承人的带领下,市民既可以感知“工匠技艺”的奥妙,也可以体验“吹拉弹打”的演奏乐趣,亲自触摸历史悠久的中华乐器,亲身感受中国民族音乐的魅力。

  印道·中国篆刻艺术双年展

  日本韩国艺术家来了

  10月17日下午,“第七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之第四届印道·中国篆刻艺术双年展——2019亚洲篆刻艺术名家作品邀请展”活动,在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举行了隆重的开幕仪式。

  此次活动由第七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成都市执委会办公室、西泠印社主办;中国书法家协会篆刻专业委员会、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为支持单位;西蜀印社和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承办。相关领导、嘉宾、书画艺术家及爱好者共200余人参加活动。

  自2013年,第四届中国成都国际非遗产节以来,成都已成功举办了三届《印道·中国篆刻艺术双年展》,搭建了传播弘扬中国篆刻艺术的展览平台,成为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的重要内容,使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中国篆刻艺术”得到大力弘扬、发展和传播,同时为成都建设世界文化名城做出了贡献。同时,“印道·中国篆刻艺术双年展”也是西部地区规格较高的全国性大型篆刻艺术展,此次展览共有108位西泠印社社员参加,其中,还特别邀请到了日本、韩国艺术家参展。这也是西部地区首次举办大型国际篆刻艺术大展,对推动西部篆刻艺术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本次展览将从10月17日持续到10月22日。(图文来源:成都商报)